货款久拖起纷扰,释法调和促履行
发布时间:2025-09-16基本案情:
2025年8月,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接到未央法院委派的一起承揽合同纠纷案件。2023年3月,陕西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与陕西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签订《玻璃加工合同》,约定原告为被告加工一批玻璃。合同履行期间,原告依约完成全部产品加工并交付,截至2023年12月,原告累计供货金额约160万元,被告尚欠货款15万元未交付。同时,被告未能归还8个玻璃架子,按合同约定应赔偿8000元。原告多次催要未果,遂将被告诉至未央法院,请求被告支付货款、赔偿款及违约金。
调解情况:
调解中心接到案件后,指派了擅长该领域的律师调解员张琪负责本案。案件承接后,调解员立即与双方沟通,发现双方对欠款金额及违约责任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违约金和玻璃架赔偿问题成为焦点。调解初期,被告提出其财务状况紧张,既要承担赔偿款,又要支付违约金,压力过大。原告则坚持认为,货款与赔偿款均有事实依据和合同约定,不能轻易让步。矛盾一度陷入僵局。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采取逐步拆解争议点的策略:首先带领双方对发货单、送货清单、对账单逐一核实,反复比对后,双方最终确认了货款欠付金额,避免了因账目不清导致的争论。其次详细释明违约金与赔偿款的法律性质,明确指出前者源于逾期付款,后者源于丢失物品,两者并不冲突,依法应由被告承担。最后在厘清责任的基础上,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让原告理解被告的资金困难,同时提醒被告诚信履行的重要性,避免因诉讼执行导致额外成本和信用受损。
在调解员耐心沟通和反复平衡下,原告最终同意免除违约金,以换取被告在分期付款中展现诚意;被告则承诺在约定期限内分期偿还货款及赔偿款。双方据此达成调解协议,明确了付款进度与违约责任。
案例评析:
本案是典型的承揽合同纠纷,争议焦点并非“是否欠款”,而在于“责任能否减轻、如何履行”。调解员并未停留在简单的“劝解”层面,而是通过逐步拆解争议点、依法释明责任,既让当事人对法律后果有清晰认知,又在实际操作中为双方创造了灵活的解决空间。
最终方案既保障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又缓解了被告的履行压力,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该案充分说明,商事调解的价值不仅在于结案,更在于通过理性沟通和法律释明,让当事人心服口服,从而在矛盾化解中修复关系、维护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