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义务存纠葛,高效调解获双赢
发布时间:2025-09-22基本案情:
2025年9月,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接到西咸法院委派的一起承揽合同纠纷案件。2022年9月,陕西某窑炉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与陕西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签订了《某电气设备合同书》,约定由原告为被告定制生产烧结炉一台。原告依约履行义务,完成了设备制造并交付,被告于2023年4月验收合格,质保期为一年。质保期满后,原告多次催要质保金,但被告始终未予支付。原告遂将被告诉至西咸法院,判请被告支付质保金及相应违约金。
调解情况:
调解中心接到案件后迅速指派了擅长合同纠纷领域的律师调解员张琪进行调解。调解伊始,双方对质保金和违约事实均无异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违约金是否可以减免和款项的支付方式与时间安排上。被告因资金紧张,坚持请求减免违约金;而原告态度坚决,表示除非被告能立即支付1万元,否则不同意调解。
调解员在全面核实证据后,敏锐捕捉到双方的核心顾虑:原告担心权益无法兑现,被告则担忧一次性支付压力过大。调解员耐心释法说理,向原告解释了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强制执行机制:一旦被告未能按期履行,原告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并且在执行阶段还将增加迟延履行金,从长远看,原告的权利更有保障。在此基础上,调解员又引导原告从被告企业资金压力的角度换位思考。
在反复沟通下,原告最终同意适度让步,将违约金调整为2300元。被告见原告已经作出实质性妥协,意识到继续僵持并无意义,为了维护企业信誉,最终接受2300元违约金,并承诺分期支付质保金。双方当场签署了调解协议,明确了支付金额、分期履行安排及违约责任。
案例评析:
本案属于典型的承揽合同纠纷,争议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当事人之间信任受损、支付条件未能协调一致。调解员通过换位引导的思路,一方面打消了原告担心权益落空的顾虑,另一方面缓解了被告因资金压力导致的抗拒心理,促使双方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
该案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首先,调解员紧扣争议焦点,不在无争议事实上反复,而是集中力量攻克违约金与支付方式的难题。其次,调解员通过耐心沟通消解当事人对履行风险的担忧,让其看到调解协议的可执行性。最后鼓励适度妥协,引导双方各退一步,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本案的高效调解,不仅让原告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具备强制执行效力的还款安排,也为被告赢得了缓解资金压力的机会,充分彰显了商事调解高效、务实、双赢的独特价值。